LAC书屋 | 《北京跑酷》:当我们居家的时候,我们读些什么

LAC书屋 / 建筑设计 / 2023-02-16 16:02:48
图片




|栏目介绍|


在灵感枯竭时我们常常会需要经典理论或实用案例来推进我们设计,但每当想要找书看时却被五花八门的推荐迷花了眼。基于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望,LAC STUDIO特地推出【LAC的书屋】栏目!我们会联系于各大知名高校(Harvard、Cornell、MIT、UCL、AA等)在读的学长学姐以及导师来为我们陆续推荐书单/书目,从艺术到哲学,从理论派到实践派,从古罗马到后现代,从园林理论到城市规划,【LAC的书屋】希望为大家的学习途中提供高质量的书单,如果大家也有特别想了解的兴趣点或研究方向也欢迎在留言区进行回复我们会竭力为大家询问专业人士并进行解读摘录及推荐。 




图片


这是一篇为当下的特别时刻而写的书籍推荐。但与其说它是某个“时刻”,不如说是某种“状态”,因为它实在太过漫长并且无法预期。

本期推荐的是出版于2009年的《北京跑酷——18个区域路上观察》。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在此刻阅读的书——正因为我们不能“在路上”,却又对此无比渴望。希望正在居家的朋友们能够在这本书中稍事放松——如果我们被迫暂时在真实空间中远离这座城市,那么我们能否试着从另一个维度上走近它?



图片


图片

《北京跑酷——18个区域路上观察》



北京是世界上历史历史遗产保存最多、最为完整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建筑工地和新锐建筑的汇聚地之一。因而它也非常分裂——历史的一面在逝去,而新的空间在崛起。新旧建筑在的高密度聚集、混杂和叠加是北京都市空间的当代特征。

同时,北京也像所有现代大都市那样,有着许多因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而这种特殊的时空状态和社会关系也蕴含着巨大的张力——都市空间的自戕与修补、权利话语的争夺与拉锯、民间的生存智慧与抗争勇气……这一切都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阐释和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养料——就像“新浪潮”时期的法国、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以及整个20世纪的纽约那样。

图片《跑酷——再读北京》展览、主题沙龙及论坛

《北京跑酷——18个区域路上观察》正是想记录下这些超出人类已有规划/建筑经验的快速发展状态,以一种“爱恨交加的城市漫游者”的态度来观察、整理和描述这些区域的现状,并阐释区域都市空间演化的内在逻辑。本书借用“跑酷(parkour,一项街头疾走的极限运动)”的概念,对北京的西-中-东三个区域内的18个特征各异的街区进行了深入的“跑酷式”的田野观察,用丰富的影像、文本和阐释性图纸来呈现这些空间中蕴含的复杂性和创造力。

该书编委会也于2009年联合歌德学院(中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城市规划与历史保护研究生院和三联书店,共同在北京举办了一次相关的《跑酷——再读北京》展览、主题沙龙及论坛。

---------------------

「 多重空间秩序叠加的北京 

图片北京城的三重空间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环状结构(从左到右)
开篇的《多向空间演变的北京》一文将北京的城市空间阐释为一个在历史演化中多重空间秩序叠加的产物,认为北京城的三重秩序(纵向、横向、环状)及其演化历程分别为:

纵向结构:即我们常说的京城中轴线,作者认为它在历史演化中经历了“秩序-游移-回归”的过程。从金中都到明北京,中轴线初步奠定。到清代和建国前后,一系列新街区的涌现与旧街区的衰败导致中轴线逐渐弱化。再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组对北京城市规划进行指导之后,南北中轴线再造又成为了都市营造的重心。近年来,随着永定门的复建、前门和奥运区域的发展,中轴线又被再次强化。

图片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烟火脚印”,正是沿着纵向的京城中轴线,从永定门“走”向鸟巢
横向结构:作者将这个结构的历史进程描述为“颠覆-建构-无奈”。从明永乐四年起,都城南城墙改为街道,形成长安街东西走向轴线的雏形。建国后,为迎接开国大典,长安街作为重要的城市政治轴线的地位初步显现。1952年和1956年,东、西长安门被拆除,西单至复兴门路段,长安街全线贯通,并在此后逐年加宽。但无奈的是,在国庆十大工程后的三十年里,国家几次对于长安街沿线的大型公共建筑规划方案都因商业化时代的来临而几经变化,这一横向轴线的空间品质未能被很好地优化。

环状结构:历史上北京城的多重城墙是该结构的雏形。而后因城市扩张而需要修建更多的公共交通线路,历经了“变通-明晰-拥堵”的演化过程。从1965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至今,共有27条地铁线路建成,在北京城市空间中形成了一个环状的的网络。这个环状结构的深层空间逻辑契合了明清帝都的精髓,却因中心紫禁城的阈限而最终导致了“最堵城市”的局面。

图片下班高峰,建国门桥附近的交通拥堵
研究团队最终决定以城市的多重空间演化逻辑为线索,但同时也跳出该逻辑的限制,首先将北京分为“西-中-东”三个部分,分别分析其空间演化的历史,并进而锁定区域内具有特殊文脉和空间特质的18街区进行具体阐释。

图片基于北京城复杂的多重结构,研究团队将城市分为“西-中-东”三块区域





“18个区域路上观察”节选阅读



「 西四北区域——人居环境的标本 

西四北是北京胡同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北临新街口,东临北海,西南则是繁华大金融街。它的低密度与周围涌现的商业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胡同中多元的人群组成、完整的街巷肌理和丰富的建筑类型却也使其成为了一个生动的标本。

西四北大街沿街立面的胡同入口
图片西四胡同丰富的街巷肌理与建筑空间
西四区域内的福绥境大楼(也叫人民公社大楼,建于1958年)则呈现了另一个时代的居住环境。当时只有经过严格审查的优秀人才能入住这座大楼,因此它也代表着曾经人们最向往的“共产主义生活”。这座苏联式的板楼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外观斑驳,门窗残破,院内杂乱、基础设施老化。建筑内部存在大量私搭乱建,环境脏乱,墙壁涂鸦遍布,楼道昏暗阴森,甚至成了京城“鬼八楼”之一。2004年该大楼被列为全市重大安全隐患而险些被拆除,而后在 2019年被北京市规划和自然委员会列为第一批保护历史建筑。

图片人民公社大楼(福绥境大楼)
图片人民公社大楼内现状记录
---------------------

「 东郊市场——鲜活的自组织商业 

出了北京东站,往北走就能看到东郊市场(东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997年起运营)。这里有总计约20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10座交易大棚,但据说建造时只用了两周时间。这里也是廉价商品的海洋——生鲜、服装、五金、化妆品、小家电,几乎无所不卖。而为了遮挡“其貌不扬”的、像是临时建筑物的大棚,市场的沿街部分加建的一排明清仿古风格的门面,也让这个空间变得更具戏剧感。2013年东郊市场被拆除,原址现在为一个广告产业园。

图片东郊市场大棚及其内部
图片东郊市场沿街的明清式立面
而市场内的明珠鱼市则呈现了更为丰富的市场生态——下店上住的空间架构中,二楼用铁皮棚架搭出来的走廊成为了停车场和晾衣场,而地面的院子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卸货场,刚从卡车上卸下来的新鲜水产马上就可以在店门口售卖。不过随着东郊市场的拆除,鱼市也不复存在了,书中的影像和访谈资料因此显得更加珍贵。

图片东郊市场内的明珠鱼市
图片明珠鱼市分析图解
图片明珠鱼市的生活场景
国贸桥——混乱而丰富的交通枢纽
由高耸的办公楼和起伏的立交桥组成的国贸桥区域是这个城市最繁忙的中心地带和交通枢纽,但它对行人并不是很友好。密集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同质化的建筑物最大化了城市空间的均质性和复制性。混乱的指示牌、无数的十字路口和公交站与这里令人眩晕的空间尺度感叠加,组成一座让行人手足无措的巨构迷宫。

图片国贸桥的巨构迷宫
图片
图片国贸桥附近的垂直性空间


图片



图片
《北京跑酷》创作团队

图片
《北京跑酷》由一石文化工作室(北京)和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香港)共同创作,与歌德学院(中国)和三联书店共同合作出版。本书最初缘起于2008年歌德学院(中国)的文化项目部主任崔峤与一石文化工作室的一次谈话——决定做一本和北京城市空间有关的书,而后三联书店的设计总监陆志昌和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的赵广超受邀加入,参与的还有当时在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实习的十余位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

一石文化工作室成立于2003年,主要成员有董秀玉、史建、马健全、陆志昌。主要从事城市/建筑/设计/影像文化和人文类图书的策划、编辑和设计,以及城市/建筑类展览的策划工作。建筑评论家、资深策展人史建为本书写了开篇引言《多向空间演化中的北京》,他同时也是“有方”建筑媒体平台的合伙人。而本书的另一主要贡献者是成立于2001年的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由香港学者、艺术教授赵广超主理,致力于研究和推广传统以至当代的艺术和设计文化。

---------------------

「 写在后面 」

在此刻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中——当无法预期的行动受限和空间隔离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日常——再来读2009年的《北京跑酷》,就像打开了一个记忆胶囊。 即使在疫情到来之前,书中的许多场景也已经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索引,不仅是为建筑学和城市设计的学生,同时也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个居民,它提供了一种深入的历史性的视角,将城市各个区域的发展脉络关联起来,然后再深入地挖掘这些区域中最具识别性的空间。

本书的野心也不仅止于记录与文化批判,而是在对现象的“创造性阐释”过程中传达出一种态度——即应对当代的都市剧变的一种积极调整的认知态度。作者在后记中也提到了日本的“路上观察学”,就像犬吠工作室的《东京制造》,《北京跑酷》也同样体现了一种“都市考现”的勇气——尝试摒除既定的理想化城市预设,正视此刻的现实空间并向身边的生存智慧学习。

希望这期书籍推荐能让大家在这个“因各种各样的限制而难以真实地踏足城市空间”的时刻,仍保持对城市的探索热情。当有一天我们能够重新自由地穿行在城市之中,也记得去看看这些有趣的街区比起书里又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图片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封控小区门口,2020年7月
「 相关推荐 」

图片《路上观察学入门》([日]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
图片《东京制造》([日]犬吠工作室)
图片《共有性:行为的生产》([日]犬吠工作室)
图片《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美]罗伯特·文丘里)
图片《美国大都市的死与生》([加]简·雅各布斯)
文 / 张婕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