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 国际艺术中心 Offer 季来临!今天为大家介绍 LU 同学,由室内转交互设计的他喜欢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手绘图纸,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除了保证逻辑的严谨之外,他还将自己的手绘优势结合入内,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作品。Lu 同学
所获 Offer(截至目前):
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设计创新&服务设计
Design Innovation & Service Design
User Experience & Service DesignService Design Innovation
我的出国之路其实蛮曲折的。最开始坚定信念去考研且十分头铁地选了一个业内难度最大的学校(没错,就是同济设创......),结果当然是意料之内地落榜了。虽然名落孙山,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在备考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交互设计这个方向,同时也意识到该领域国内外存在着较大的学科实力与市场差距,因此在明确意识到自己考不上时,就有了转专业到交互设计的念头。一方面想跳出自己本专业(室内设计)的舒适圈去探索一下未知的领域,另一方面也和我未来的职业规划较为契合,即想进入科技企业或互联网从事用户研究和产品咨询。因此最终选择出国读交互设计。
由于我不太喜欢艺术化倾向的交互,因此今年把欧洲各大工程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作为主申目标。今年的欧洲申请还有四五所学校没下结果。其实第一优先级的 dream school 应该是 TUD(台夫特理工大学),但听闻 TUD 今年十分恐怖的小分要求和缩招的传闻,其实也不抱什么希望了。最终去向应该就是米理了吧。首先,米理的交互和服务设计在国内就业和学术市场有良好的声誉,米理的毕业生在国内有着与清华、同济毕业生几乎等同的竞争力;其次 PSSD 项目的产出和产业密切结合,长达两年的硕士课程均为一个个与企业合作的 project,可以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实习并寻找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当然就是米理无敌的性价比了......两年的花销和英国一年差不多,这一点可能是在英国的朋友们无法企及的哈哈哈哈。Q: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集
由于我是从室内转交互,因此对有强烈个人风格图纸的追求一直延续了下来。(以下为图纸展示)
▲ 图片来自 Lu 同学
其实关于交互设计作品集的风格问题一直是行业内争论不休的话题。交互设计作品集的首要原则是逻辑性。从申请者背景构成上来讲,很大一部分申请交互的人来自理工科背景,其对版式美学与图形语言的敏感度较低,因此很多申请上名校的作品集都拥有十分严谨的逻辑,却非拥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排版。通过对今年几位下 offer 的同学的了解,我发现大家的作品集都还是非常有个人风格,例如从建模、绘画、编程、实景等不同的角度来呈现作品。因此我认为在交互设计申请方面,刻意为了某个学校去追求某种风格的意义不大,在保证逻辑严谨的基础上,展示出个人能力与特色的风格是最优解。▲ Lu 同学的作品集
我想分享作品集里的第三个项目,为俄乌战争中逃亡欧洲各国的乌克兰难民提供指引和补给的服务与产品设计。该项目的背景来自 2022 年 3 月爆发的俄乌战争,以及令全欧洲感到棘手的难民问题。基于一种对于时事热点的关注和设计师人文情怀的展现,我选择了难民群体作为目标用户。由于“难民事件”这一对象的体系过于庞杂,且该事件的时空和我本人相距过于遥远,因此一手调研在此项目中不适用。为了明确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利用网络资源,通过 cultural probes 对整个事件进行梳理,将问题聚焦于“难民逃难路上缺乏补给与指引”,并且得出机会点“火车”;▲ Lu 同学的作品集
初步问题定义后,通过 persona 和 story board 进一步明确细节化问题,在此部分我参考了一些在我们学校留学的乌克兰留学生的意见,得出了一个在战争中逃难难民的一个普遍画像;随后,我利用一些实体模型对设计产出进行原型推导,这部分也是我在项目中第一次运用实物制作原型,以体现我利用手头材料进行设计、产出推导的能力。▲ Lu 同学的作品集
随后便是比较常规的设计产出了。我将问题定义为“1.逃往欧洲的乌克兰难民普遍缺乏食物、衣物、药品等补给,并且大多数难民对避难国的政策并不清楚,不知道在避难国可以受到哪些庇护;2.大多数的过境难民存在身份认证困难”,并且结合“75 %的乌克兰难民选择乘坐火车逃离”的机会点,我设计了一本“难民引导手册”以及“难民欢迎卡”,难民们可以在开往避难国的火车上领取到这些物品,通过印有各国避难政策的手册确定自己的目的地,通过欢迎卡领取自己在避难国的临时身份,凭此卡难民们可以在避难国享受各种庇护福利,同时也方便了避难国对难民的统一管理,避免了资源被滥用的问题。▲ Lu 同学的作品集
这个项目让我最喜欢的是设计方法的运用,文化探针、手工原型等方法让我在整本作品集中体现了更多样的能力;其次就是在图面风格的表现上了。前面提到,由于我有过做室内作品集的经验,因此对图面效果有着一些偏执的追求。该项目的表达手法在 GSA 的面试中还获得了面试官的肯定。在画图过程中我并没有参照任何现成的图纸,而是根据自己以前的画图习惯(包括构图、配色、图面元素选择)进行自由创作,也真是我前面所说的,刻意为了某个学校去追求某种风格意义不大,在保证逻辑严谨的基础上,展示出个人能力与特色就足够了。▲ Lu 同学的作品集
Q:作品集与学校作业如何分配时间?
由于我是 gap 在家准备申请,因此我的时间表对大多数人的参考性不大。
从决定转交互到全面完成申请递交,满打满算差不多脱产了一年的时间,中间还夹杂着完成了毕设、毕业论文和雅思准备。时间分配的话,首先就是老生常谈地把雅思和作品集错开吧,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会十分痛苦......其次就是切忌“宏大叙事”,直接给自己定下一个特别远的目标(比如几月几号之前完成第几个项目),然后就是无尽的拖延。要学会把所有的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例如在这个星期之前完成该项目的用户调研部分,下个星期完成设计原型的推导。小目标可以很好地化解拖延的问题,让计划看起来更具可实施性。Q:准备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最大的困难首先就是由于转专业,所有的东西都得从头学的痛苦吧。包括各种设计工具,以及常见的原型软件的操作手法,如何用软件画 app,以及用 rhino 进行产品建模,还有就是研究在不同硬件上界面都是怎么呈现的,为了使作品集更丰富我甚至捡起了已经扔了好久的 CAD 和 3dmax,打印了存在这些软件里很久的一些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模型。这些都是学习交互的必经之路,各位放松心态,一步步学就好。其次的困难应该就是自己 gap 在家搞申请的孤独和焦虑吧。这个也难免,因为整个留学申请过程就是在不断焦虑与反复焦虑中度过的。焦虑过头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一个人出去走走,到另一个城市放空几天,游山玩水,然后再回来做作品集;或者连续打上一两天的游戏,放空自己,玩尽兴了再回来学,会明显好很多。▲ 去年夏天在浦东美术馆看到了康斯太勃尔和透纳的真迹,很震撼▲ 也是去年夏天,在上海 Teamlab。交互装置十分有趣。▲ 我本人也酷爱探店,一些设计师品牌店和潮牌店也是我的最爱(上图摄于上海安福路)
对于留学机构选择这件事,因为花销毕竟不是小数目,因此确定机构前还是有过多家对比的。特大型的机构也咨询过,小型的私塾也问过,最后还是选择了 LAC,看中的还是它在空间设计与艺术设计方面的优势(当然,还有一些很朴实无华的理由,那就是 LAC 的公众号在几家机构中做得最好最专业,咨询老师的解答也最耐心哈哈哈哈)。最开始的主带老师是 yufei,虽然最后没有继续走室内这条路,但我还是很感谢她,因为是 yufei 老师帮我树立起了设计制图包括设计思维的底层意识,让我通过两个室内的项目对留学作品集有了一个初步认知,也是我后期转专业的坚实基础。后来跟了 Qinyan 老师做交互项目,虽然是兼职老师,但其高度的专业性和负责任的态度还是很让我满意。当然也少不了 Molly 老师作为教务的辅助作用,帮我解答很多关于申请选校和投递的问题。总之 LAC 老师们整体的专业度和负责程度很让我满意。▲ Lu 同学正在拍摄手工模型
我们中国学生硕士阶段出国读交互基本都是转专业,整个转专业的过程势必会十分痛苦和漫长。在整个申请流程中务必做好对自己的心理暗示与激励,切莫因为项目进展困难就自暴自弃,拖延进度,一定要与老师和同行的同学多多交流;其次就是对自己本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永远是转专业的基石。例如在我的本专业室内设计领域,我可以熟练运用 su、3dmax、cad、vary 进行建模渲染,也拥有娴熟的实体模型制作能力,同时长达三年的手绘练习让我拥有通过手绘草图快速产出设计概念的能力,这些都一点点体现在了我的作品集里,也成为我转专业的优势所在。▲ Lu 同学的室内手绘
所以申请交互的各位不要因为自己是转专业的而妄自菲薄,要学会最大化自己的长处;最后便是在进行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主带老师、文书老师以及顾问老师给予足够的信任,毕竟他们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梦想的主要力量。只有基于信任的合作,到最后才会取得双赢的结果。
wechat:客服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