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世界超一流院校设计答辩直播,谁会C位出道?
课程类型
公开课
导师学院
组队方式
多人分组
开课时间
2020-06-20
参与/容量
5
课程介绍



北京时间6月20日(周六)晚19:30-23:00,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Harvard GSD、TU Delft、UCL Bartlett 的6所中外顶尖院校的建筑、城市设计、景观3个专业组共6组优秀毕业设计项目,将以在线答辩的形式进行分享展示,为全国的同学们、设计师呈现一场超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Designer Introduction

分享嘉宾


| 建筑设计组 |


| 城市设计组 |


| 景观设计组 |


Schedule Timeline

流程介绍




Tutor Introduction

特邀嘉宾


Soomeen Hahm

建筑师,教育家

SoomeenHahm 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现任 SCI-ARC 建筑学院导师

曾任 UCL Bartlett RC-9 Unit Master

曾任 AA 建筑联盟学院 Inter 13 Unit Master


Soomeen Hahm 的项目侧重于通过多领域多视角的研究进行建筑设计。该研究着眼于计算机技术与生态学的结合,探索数字技术和人类感知的生态学的重迭,从而对设计产业与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目前的设计研究侧重于使用 AR / VR 辅助设计和制造来执行复杂的数字生成,包括如何通过可穿戴设备和人机交互介入设计。Soomeen 曾在英国和国际多所顶尖建筑学院和 Studio 教授课程,举办演讲,指导设计专业课、开展 Workshop 等。与此同时,她还参与数字设计 Lab 的建立与推广。在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前,Soomeen 曾在伦敦的 Zaha Hadid Architects 工作数年。


Ping-Hsiang Chen

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数字参数设计专家

Mamou-Mani Architects 前高级数字化设计师

UCL Bartlett 计算机课程导师

KPF(London)数字化设计师

AA 建筑联盟学院 RIBA Part 1 & Part 2 建筑学硕士


专长于参数化建筑设计、多媒体交互、数字建造等。以建筑师与数字化设计师的角色参与到KPF、ShaGa studio、A+T Partners 等多个公司的项目中。在多个学术期刊与学术论坛上展示研究成果,如Smart Geometry (2013) 和 London Build Conference (2016);也在台湾、英国等多个国家、地区以先进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建造技术在建筑学领域中的应用为命题开展演讲。


任教于台湾实践大学并与 AA 建筑联盟学院 DigitalPrototyping Lab 合作,在以色列与多赛特开展 AA暑期工作营(AA Visiting School)。现任 UCL Bartlett 计算机课程导师以及KPF建筑事务所(伦敦)数字化设计师。作品于 UCI Gallery (USA); Light in Alingsås (Sweden); Cheers Exhibition / P3 exhibition / SG2013 (UK ); Modern Body Festival 2016(NL) 展出。


邵钰涵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硕士导师

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博士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博士教学秘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委会青年委员,英国皇家景观建筑协会会员,美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宜居分会委员,亚洲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委员,南开大学中国传统营造智慧数字文献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rban Design》、《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LAF》审稿人。


谢姗姗

PhD Candidate in Architecture,Cambridge

MPhil Architecture & Urban Studies in Cambridge

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学士


2018-2022中国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全额博士奖学金获得者,2017-2018剑桥大学 Cambridge Trust 桑坦德奖学金获得者,2015 风景园林协会“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一等奖,2015艾景奖国际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学生组最高奖,现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学位,并兼任剑桥大学建筑系研究助理,参与“Cambridge Future”、“伦敦交通出行研究”、“Digital Britain” 等项目研究。


蒙胜宇

PhD Candidate,University of Innsbruck

UCL Bartlett M.Arch Urban Design


获2015年 UCL Bartlett Urban Design 荣誉学位(Distinction);毕业作品曾在Edinburgh "Menagerie of Microbes" 展览上展出。现就读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项目,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建筑学的跨界研究。曾与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获清华大学2018年全球首届AI艺术大赛三等奖及潜力新秀奖。曾参与 UCL Bartlett UD RC-16人工智能机课程指导。



课程安排

TUDelft & 清华大学

「 建筑设计组 」



01  Illusion Garden 幻園


黎志远

TUDelft 建筑学硕士

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学士

 

指导老师:Roel van de Pas,  Hubert vander Meel,Martijn Stellingwerff



项目简介:项目是设计位于苏州古城的一个沉浸式剧院,建筑基本埋于地下,室内光源以投影灯光为主。研究与设计的重点在于从视错觉角度探究以projection mapping为主的空间增强现实手段来进行空间操作的可能性。以空间压缩与延伸为目的,探索虚实结合下的新型剧院空间设计。剧院内的主要场景以牡丹亭为故事背景来考虑所需的空间和流线,从室内、山林以及院落等空间原型思考场景设计的可变性和体验方式。



沉浸式体验在最近几年快速发展,如梵高画作的光影展、teamLab的光影展在国内开始进入群众的视野。思考如何结合新的观影体验方式和建筑空间本身变成一个很有趣的主题。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光影展属于空间增强现实的一部分,但大多主要是基于现有建筑立面或者厂房内部大空间进行设计,但很少是重新设计被投影的物体,来形成一个异形的、有空间围合的屏幕群。针对这一点,如何设计被投影的实体来改变空间的利用方式是本次设计的一个很大的关注点。


整个毕设分为两大阶段:专题研究阶段与项目设计阶段。前半年主要是做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以及实验性测试。通过对包括投影表演、绘画、艺术装置、室内涂鸦等案例的整理、拆解、分类,进而对理论的部分进行反思与归纳。在对该主题有一定的理解以后,第二阶段会开始对项目选址、定位以及进一步的深化设计。



02  提高跑者安全感的柏林新霍与北京西二旗街区改造


邓乔乔

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

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科学硕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

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推荐


指导老师:张利、白瑞华(柏林工业大学)


 本设计来源于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的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关注“街区”与“运动”的关系,着眼于近体、中体、远体尺度下的街道跑步安全感。选址基于北京与柏林的近郊街区,通过切实、细致的对比研究、节点改造和设计,在理论层面,研究并总结了影响跑者安全感的三大类共33个建筑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计算出权重,用以辅助设计。同时,该项目也将为“运动友好型城市设计导则”提供参考。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疫情过后,“健康”注定成为城市生活的新命题,而主动式健康空间有望成为连接“运动”与“街区”的纽带。



当今城市越来越提倡“慢行”,各种各样的人行步道、自行车专用道等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而如何让更多的城市街道为人服务,也成为建筑学及城市设计领域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主动式健康”的概念近几年来逐渐被全社会重视。该项目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角度应对全球性的健康需求,为安全运动注入来自建筑学科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设计者所提出的以“游戏原则进行情境建构”的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性,对类似城市设计问题的解决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性,在设计问题阐述、分析图绘制、设计成果表达上呈现均体现了清晰的设计思维与扎实的可视化方法训练。



UCL Bartlett & 同济大学


「 城市设计组 」



03  城市空间实景开发:走向增强现实城市主义


陶柏帆

UCL Bartlett M.Arch RIBA Part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筑学学士

AR空间设计师

奇领空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指导老师:Tetsuro Nagata、David Di Duca



该项目是 UCL Bartlett M.Arch RIBA Part 2 的毕业设计研究项目,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行为、环境将会越来越多的被AR/VR/IOT等数字内容与智能设备所包裹,生活中很多的工作与活动信息也会逐渐迁移到这些数字空间中,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孪生状态也将成为我们世界下一阶段的常态。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数字世界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从最开始的个人电脑到未来的智能眼镜,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方式自身也在随着终端设备的进步不断演进中。从PC到智能手机再到智能眼镜,信息入口终端的进步是我们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一点趋势。在这种物理/虚拟的孪生关系逐渐进步的过程中,增强现实AR也随着计算机视觉的成熟开始进入实际应用。而这⼀一轮的新进步会对城市体验与空间体验会带来怎么样的新可能呢?随着AR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城市体验正在被改变为一种即时交互的场景。信息的流动以视觉化的形态渗透在我们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包裹着我们的生活。交互式的城市场景带来的是一种双向的, 响应式的城市体验。空间的软件化与内容的网络化是我们的人居环境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规模的革命。这种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城市体验,更有可能是新的文化,新的历史。



陶柏帆的毕业论文的课题是“走向增强现实城市主义”,我探讨的问题是在增强现实技术普及的情况下,城市与建筑空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发生了这种变化之后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是怎么被人体验的?这对空间的管理模式与使用模式带来什么影响?以及,最终的问题,我们的城市会走向何方?


Source from https://huaban.com/pins/479798003/



04  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城市设计研究


钟毅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学士


指导老师:陈蔚镇



2018年城市生活季愚园路创邑弘基前的草坪在上海红极一时——资本与街道合作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城市更新尝试大获成功。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资本、政治和社会力量在愚园路的平衡——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张力,上海西区独有的神秘和美好的远去,极为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各自的期待与渴求,以及近十年创意阶级涌入所催生的种种萌芽——“愚园路固执地向前走”,它将去向何处?本项目从文化舒适物切入理解街区业态更替和文化演变,通过场景理论评价寻找街区特质,以阈限性统率街区空间更新的逻辑,是对愚园路未来的一次畅想,也是对上海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城市设计的一次畅想。



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可能只会在客户的委托下完成自己的工作,而社会本身并不是客户。然而,实际上在浪漫主义之后,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在内,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去摆脱赞助制度的直接控制,并且追求自己的受众。城市设计也应当找到新的受众,包括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大众、精英以及所有的社会成员。


——理查德·索默《超越中心、肌理和拥堵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像新天地一样以另一种形式重生,也可以像长乐路一样短暂的辉煌,也可以像衡山路,武康路一样裹紧历史的外衣——我们看到愚园路在2015年以来在政府街道,一个有行动力的资本的共同努力下所营造的势能,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在精致化的街道内侧正在迅速发生的渗透和那些凝固的时空



Harvard GSD & 北京大学


「 景观设计组 」


05  垃圾填埋场的重构:从僵化形态到山麓地形


谢思雯

哈佛大学景观学硕士

合肥工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学士

Norman T. Newton Prize

Winner of 2020 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

Landscape Designer at RELM (Los Angeles)

Former Internship at SWA Group


指导老师:Jungyoon Kim、Yoonjin Park



垃圾填埋场是城市化进程中失落的自然。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大部分垃圾填埋场仍然是“无人区”,没有其他形式的人为利用。封闭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是一类特殊的城市景观。垃圾倾倒后,大部分垃圾填埋场将被土壤填埋,并覆盖一些植被和草皮,以防止渗滤液和气体泄漏造成进一步的环境污染。工程封顶堆填区通常是坚硬的,其形态可描述为顶部平整和周侧面陡坡。通常,城市地区的山脉将发挥气候调节器的作用,并在区域生态链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首尔的南山和波士顿的蓝山。然而,漫滩堆积物虽然在海拔高度上比较突出,但其刚性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生态和气候调节功能。



本项目是关于重新设计封顶的垃圾填埋场,使之成为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的溶蚀场。通过测试不同地貌类型与太阳辐射、风、含水量等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地形策略,将城市垃圾填埋场改造成适应小气候环境的地形地貌。



首尔的场地是位于Nanjido的垃圾填埋场。从1987年到1992年,它被用作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并在2001年被封顶并改建为公共公园。目前,它有一个能源设施,利用提取的天然气为周边居民区供热,以及一个渗滤液处理设施。填埋场靠近汉江,高度为100米。虽然近年来植被和动物种类不断增加,但工程封顶的平整度在夏季积累了较高的辐射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首尔目前正面临夏季极端天气时段的扩大。根据其临河位置和高度的条件,可以有效地应用景观策略,创造戏剧性的小气候。

 

类似的策略也可用于波士顿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千禧年公园是West Roxbury的一个市政垃圾场,波士顿政府于1999年接管了这片土地,并用来自于“Big Dig”的建筑材料进行封顶。在倾倒之前,这片土地最初是一片银枫漫滩森林,现在它寻求重新连接Charles River漫滩和邻近沼泽地栖息地。随着地形的改变,小气候区域可以吸引更多的物种进入垃圾填埋场,重新连接区域生态环境。





06  校园营造


黄彬凌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士

草图营造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北大校园营造社创始人

全国高校校园营造联盟联合发起人


指导老师:李迪华



该设计与研究共历时三年,以北大燕园为空间文本,组织各专业学生参与校园景观的策划、设计、建造、运营,探索景观设计的另一个维度——自我教育价值。《高校学生参与校园营造的自我教育价值评估》是一个研究也是一个设计,设计的不仅是空间,亦是对传统景观设计模式的反思,尝试构建一套流程、体系和方法论;理想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实验场,让规则重构、角色置换。行动-研究不断迭代,试图为景观设计学科与教育学科搭建一个桥梁。



在主持北大校园十余个真实项目落地过程中,空间权力、真假参与、社会责任一览无余。此次答辩中还会分享本人如何将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变成创业项目,成为一群人立志一生追求的事业。



文中作品版权属导师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报名要求

Registration

报名方式